近年来,孤独症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。有研究机构推测,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比率约为1%,由此推算,0至14岁孤独症儿童的数量可能超过200万。
研究了30多年孤独症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、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美香说,现在孤独症发病数量越来越多,患者年龄越来越小,主要是诊断技术提高,家长具备基本孤独症知识,能早期发现孩子的问题。目前,最小患者仅4个多月大,最大的孤独症患者已有50岁。
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,三岁后表现明显,绝大多数儿童需长期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。6岁前是孤独症最佳干预期,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学习黄金期。年龄越小,大脑发育可塑性越大,所以早发现、早干预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最重要的基本策略。
至于病因,贾美香说,目前还不能确定,可能与遗传、大脑生长发育等器质性疾病有关,也可能与单调的生长环境有关。
贾美香提醒家长,如果孩子出现“不与人交流,叫他没反应,但感兴趣的玩具玩得很好”等症状时,要早点去医院检查,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。
多因素致孤独症群体社会保障能力不足
亟需建立国家级孤独症康复中心
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张雁华介绍,由于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匮乏、技术标准不统一、康复机构服务能力不完善等原因,孤独症群体的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。
我国孤独症康复机构多是民办组织,还没有一个设施完善、康复教学流程规范、管理科学、专家及科研水平高的国家级孤独症康复中心。
孤独症儿童家长在选择康复机构时,面临诸多问题。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需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,很多孤独症儿童家庭无法长期负担。除此之外,家长还面临着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压力。建立国家级孤独症康复基地,满足孤独症儿童家庭的需求是当务之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