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师,不是我觉得自己吃饭不重要,也不是我不教,孩子不配合,学不会,我也没办法呀。”说起孩子吃饭的问题,花花的妈妈和姥姥满腹委屈。
只要有目标,方法自然来!
很多时候,我们是觉得自己吃饭很重要,但更多的时候,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学会自己吃饭,再加上孩子自己吃饭会弄得桌上、地上、衣服上四处都是,远比不上喂饭来得轻松,所以我们就在更多时候选择了喂饭。
可是,一个3岁的孩子我们喂饭是没问题的,孩子13岁,23岁,33岁甚至43岁的时候呢?我们还喂得动饭吗?
以让孩子学会吃饭为目标,孩子就一定能学会自己吃饭,因为吃东西,让自己活下去,这是生命的本能。
花花,白净瘦小的个头,一个安静文弱的小男孩。入学的一天,吃饭时间到了,小朋友们都吃得热火朝天。我们把饭菜端到他面前,他却一直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。
餐桌上是没有孩子喜欢的菜吗?
我们把菜一个一个夹到孩子碗里试探,他一点反应都没有;我又把勺子放到离他嘴巴近5厘米的地方,还是没反应;我把勺子放到她嘴巴边,终于有反应了,但是,是拒绝的反应。
所有的饭菜尝试了一轮,孩子只吞下几颗白米饭,还伴随哭闹,好吧,又一个被喂养得丧失了生存本能的孩子!
放学时间,我跟家长认真交流孩子的情况后才知道,孩子只吃红色的番茄拌米饭,而且在家都是姥姥追着孩子喂的,不需要自己用勺子,更加不用说拿筷子了。
饮食小知识
其实,很多饮食习惯不好的孩子,大部分都是大人“培养”出来的:比如一边看电视,一边吃饭的;比如严重挑食的。孩子在添加辅食时,是一样一样缓慢添加的。一开始,孩子都会把新辅食用舌头顶出来,这是本能反应,但几次之后,孩子适应了新食物的味道,也就慢慢接受了。
可是,很多时候,家长一看,觉得孩子可能不吃,就不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了。长此以往,孩子自然只能接受有限的几种食物,严重挑食了。特殊孩子是这样,普通孩子也是这样,这些并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与发展。
花花就有很多东西不吃,连小朋友们爱的零食也不爱吃,对于食物,他就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。
但我们不会因此就轻易放弃,我们频繁换零食,还好,在不断的尝试中,我们发现花花喜欢吃旺仔小馒头。增强物终于找到了,接下来就开始行动。
我们把旺仔小馒头放在西红柿蛋汤饭里面,然后手把手教他握着勺子吃饭。我们是辅助着他的手把勺子送往嘴边,当勺子快要到嘴边的时候,我们就把手放开。因为花花特别想吃的那个旺仔小馒头,我们就借助他想吃的这个动力,让他自己把勺子送往嘴边。距离嘴唇只有1厘米左右,花花轻而易举的就把勺子放进嘴里了,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非常夸张的去表扬她:“花花好棒,自己吃饭了;花花自己把勺子送进嘴里了!”有好吃的,还能听到表扬,这个感觉是不是很美妙?
教孩子吃饭的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,一点点提升的,不可能说一下子就能让不吃饭的孩子胃口大开,主动自发地吃。把饭送到嘴巴边,花花很快就学会了,但是主动用勺子舀饭,却是教了好几天还是不会,怎么办?
因为花花特别喜欢吃旺仔小馒头,所以在上精细课时,我们就会拿一个碗,在碗里面倒一些旺仔小馒头,然后再给他一个勺子,让她自己用勺子去舀小馒头来吃。如果用手抓怎么办?不好意思,用手抓是吃不到小馒头的!舀太慢了会怎样?其他小朋友会把小馒头全部舀完,花花就没得吃啦!
这个过程中,花花很快就明白:哭闹是没有用的,必须要自己动手舀才可以吃到。
为了美味的小馒头,花花的进步可快了。
慢慢的,我们把辅助的距离从离开嘴巴1厘米拉开到5厘米、10厘米;后再慢慢只给孩子手把手辅助舀饭,让她自己把饭从碗里送到嘴里……一个月不到的时间,花花很快就学会自己吃饭了。
半年左右,花花不仅可以用勺子刨饭,还可以用筷子夹起部分好夹的菜了呢。
当花花学会自己舀饭送进嘴里的时候,我们开心极了。把视频发给妈妈和姥姥,她们看到了,也都非常的开心,也非常的感动。
如果前期我跟妈妈和姥姥说让孩子在家自己吃饭,妈妈和姥姥大概率会觉得教不会,甚至会觉得老师不愿意负责任,连饭都不愿意喂!但当妈妈和姥姥看到孩子自己吃饭的视频时,改变自然就发生了。
总结
面对一个特殊孩子,我们很容易包办代劳,因为我们觉得不过是举手之劳,何必为难一个孩子,还是特殊孩子。但是,我们对面的孩子,他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,他需要的是教育,是独立自主,自我提升的机会!
我们的包办代劳事实上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!
很多家长会觉得很神奇,在家一直都教不会,来学校短时间就会了,不是老师会施魔法,仅仅只是老师给了孩子尝试的机会!
作为老师,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多,但我们知道,孩子的进步是家长改变的较好强化物。
因为教会了孩子吃饭,妈妈和姥姥就改变了对孩子固有的“学不会,不可能”的看法。
家长改变1%,孩子改变99%,进步100%!妈妈和姥姥感动之余,在家也真的做到了让孩子自己吃饭,自己端水端凳子,自己做很多日常的事情,他也不再是以前无欲无求的安静状态,而是会调皮会嬉闹的小朋友啦!是不是特别棒?